2025-07-22 19:29:09 來源: 大眾網 作者: 王帥
大眾網記者 王帥 濰坊報道
濰坊匯金海物聯網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,經過十年的磨煉,已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。同時作為山東省智慧種植標準示范基地,一直以來專注于農業種植的智能化、標準化與自動化。公司通過與青島農業大學、中國農業大學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深度合作,首創水肥智能決策模型,破解了農業智能裝備“卡脖子”技術難題,開發出全自動精準管理系統,在節水減肥、緩解面源污染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。其技術成果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,承擔“十四五”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項子課題,并入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歐合作項目進行全球示范推廣。泰山產業領軍人才梁斌教授領銜的團隊,為企業注入強勁科研動能。
作為智慧農業的破壁者,“我們自主研發的智能種植管控裝備,被中國農學會給出了‘整體世界先進,部分世界領先’的評價”,公司董事長徐寶剛介紹說,“之所以得此評價,也是基于所研發的設備不再依賴人的種植經驗,實現了全自動的托管。”推動了我國農業從“經驗種植”向“算法種植”轉型。目前技術成果已落地全國35個省市150余個項目,管理高標準農田12萬余畝,適配作物品種超110種。憑借多項專利與軟件著作權的技術沉淀,以及覆蓋設施農業智能管控、遠程監測等領域的成熟解決方案,公司在智慧農業行業穩居前列,展現了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的標桿力量。
破解農業困局:智能種植裝備研發的必然選擇
談及為何研制智能種植管控裝備,徐寶剛有著他的看法。“我國作為淡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,農業用水效率低下與化肥濫用問題尤為突出。61.4%的淡水耗于農業領域卻有一半被浪費,35%的全球化肥投入僅換得6%的全球作物產出”,傳統“大水大肥”經驗式種植正加速土壤板結、地下水污染等生態危機。“再者就是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,現在從事農業種植的大多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,或許過個幾年他們就干不動了,那誰來種地?”基于“未來誰種地”的農業存續拷問,徐寶剛意識到必須通過科技手段重構種植邏輯,讓智能化裝備替代人力缺口,破解糧食安全與生態保護的時代課題。
扎根“中國農業看山東,山東農業看濰坊”的產業高地,匯金海聚焦國家一號文件“深度節水、減肥增效”戰略要求開展技術攻關。傳統說教式環保倡導治標難治本,只有將種植決策轉化為智能算法,讓設備自動執行精準水肥調控,才能根治面源污染頑疾。借助濰坊農業規模化基礎優勢,通過構建水肥智能決策模型與自動化管控系統,既解決農民體力衰退難以勝任精細管理的問題,又突破“減少投入必致減產”的傳統認知怪圈,用技術革新為農業現代化開辟可持續路徑。
智啟新農:全棧智能種植系統開啟精準農業新紀元
依托物聯網傳感矩陣與雙模型融合算法,匯金海構建起覆蓋光溫水氣肥全要素的精準調控體系。以番茄種植為例,系統通過實時解析根部含水量等28項指標,首次將土壤濕度精準穩定在田間持水量的73%-76%黃金區間,同步動態匹配日需營養方案。相較于傳統種植模式,氮肥利用率由行業均值18.6%躍升至超50%,單方水番茄產量達56公斤,顯著超越荷蘭模式的45公斤基準線。“經過多個試驗基地驗證,該系統可實現節水60%、節肥50%、節省人工30%以上,有效提升了水肥利用效率、減少了面源污染、降低了生產成本”,徐寶剛介紹說。匯金海的成功實踐,重構了“高產優質-資源集約-生態友好”的種植新范式。
從納米級土壤傳感器到邊緣計算網關,從嵌入式控制芯片到作物模型APP,全鏈路核心技術完成國產化突破。67項知識產權構筑護城河體系,12項發明專利中的全球首創新型土壤墑情預測算法為美國專利。正是這種全棧自研能力,使匯金海在“十四五”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競標中,成為唯一擊敗院士團隊的民營企業,主導設施農業智能管控等4項核心課題。其自主研發的作物生長模型被納入聯合國糧農組織技術推薦名錄。隨著中歐合作項目的落地推進,這套融合東方農耕智慧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解決方案,正輸出至法國普羅旺斯溫室群、荷蘭瓦赫寧根實驗基地等32個國家和地區,為全球農業現代化貢獻中國智慧。
全域賦能:智慧種植系統繪就中國現代農業新版圖
匯金海智能種植管控裝備在多地農業發展中展現出強大賦能作用,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科技力量。在山東崔嶺西村項目基地,該裝備的引入助力園區實現智能化、自動化、精準化發展,結合“數智技術提升產業素質+專業農服實現智能化管理+智能精準管控裝備帶動節本增效”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策略,不僅提升了當地形象品牌與“崔西一品”的含金量,還通過實驗比較形成可推廣的管理經驗數據,致力于打造示范引領全國的“崔嶺西模式”;內蒙古通遼奈曼旗哈沙圖村作為國家自然基金委對口幫扶村,在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情況下,憑借該裝備讓種植的甜瓜、南瓜、辣椒等作物產量和品質穩居當地前列,打造的“鄉村振興樣板間”登上央視《新聞聯播》,為北方設施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可復制經驗。
從云南洱海之濱到新疆兵團駐地,匯金海智能種植系統跨越地理緯度釋放效能,體現在不同地域、作物和種植條件下的廣泛適用性與顯著成效上。云南大理洱海研究院使用大田版裝備種植甜玉米,生長期68天畝產達3200斤,較農戶水平提高33%,收購價也更高,讓農戶收益增加;新疆十二師建設兵團借助該裝備,成功解決多作物、多基質種植管理難題,同時管理水果黃瓜、貝貝南瓜、西瓜三種作物及椰糠、土壤兩種基質,實現增產提質,成為科技援疆的典型,有力推動了邊疆農業現代化。
數字新農人:科技主播重塑中國鄉村振興新范式
徐寶剛作為新時代農業科技推廣的先鋒,自2023年起創新性打造“農業科普主播”角色,以短視頻為載體構建智慧農業傳播矩陣。他通過視頻號、抖音等平臺,系統展示智能種植技術應用場景、作物全周期管理及產業經濟效益,將復雜的農業科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視聽內容,單條視頻最高突破百萬播放量。其內容涵蓋技術落地案例、植保知識科普、農業政策解讀三大維度,形成覆蓋全國農業從業者的數字化技術傳播網絡,視頻號與抖音累計觸達用戶超10萬,有效彌合了科研與田間實踐的信息鴻溝。
在產業轉化層面,他通過可視化呈現投入產出比、區域適配性等關鍵數據,為中小農戶提供可復制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。社會貢獻方面,其打造的“中國智慧農業瞭望臺”不僅加速了現代農業技術下沉,更培育了新型職業農民的數字素養,推動行業從經驗種植向數據驅動轉型。這種“科研-傳播-應用”三位一體的創新實踐,彰顯了科技工作者以知識反哺社會的時代擔當,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可借鑒的數字化賦能范式。
針對未來智慧農業數字化的應用,徐寶剛有著他的見解,“首先不論從事農業哪一塊領域,還是要務實一個判斷標準,就是能否給種植主體帶來降本增效的效果,不能只空喊口號。此外,我們也在想辦法參與一些國家級的智慧標準的起草,尤其是傳感器數據的準確性,這對于國家智慧農業發展也起著關鍵性作用。”現如今,匯金海擁有自己的硬件軟件團隊及作物模型研發團隊,所提供的數據,極大改善了制約農業規模化發展中受人影響這一因素,種植作物的品質與產量得到強有力的保證。
十年深耕,濰坊匯金海以“硬科技+深場景”重構中國農業DNA——這家從“中國菜籃子”崛起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,以獨有的自主知識產權與雙模型融合算法,沖破國際技術封鎖線,打造出全球首個適配過百種作物的全棧智能種植系統。匯金海不僅書寫了“算法種植”的時代答卷,更以“科技主播”的新農人范式,讓智慧農業跨越數字鴻溝直抵田間地頭。從濰坊模式的技術突圍到中歐項目的全球輸出,從數字農民培育到鄉村振興樣板打造,匯金海正以智能裝備為犁鏵,在田間地頭書寫著“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”的科技誓言,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繪制出一條可復制、可測量、可持續的進化路徑。